
陈文龙,民革党员,莆田市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仙游李耕国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福州大学客座教授、莆田学院客座教授;多幅作品被国际友人所青睐,被省内外纪念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著有《陈文龙国画精品集》《木兰溪百景图》和《远方与诗100首》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仙游,这片带有“仙人游憩”般诗意的沃土,自唐宋起便文风鼎盛、弦歌不辍。“海滨邹鲁”的儒雅气质与源远流长的书画传统,共同铸就了其“国画之乡”的美名。近现代以来,这片灵秀之地孕育了许多艺术巨匠,其中以李耕、李霞为代表的艺术大家将文人画风与民间艺术熔铸一炉,缔造出笔力雄健、意境高古的“李耕画派”,为闽派艺术中别具一格、不可替代的璀璨明珠。而今,书画之风遍拂城乡,艺术人才薪火相承,仙游的艺术底蕴也变得愈发厚重。
身为福建仙游李耕国画艺术研究院院长,陈文龙用三十余载笔墨春秋,以虔诚之心守护和发扬“国画之乡”这块金字招牌,书写着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求索,用敬畏之心弘扬李耕国画艺术在国家层面的时代贡献。

▲《九鲤湖》写生创作
陈文龙生于仙游,他自幼学习书画,1990年考入美术专业院校,开启了系统的艺术修行之路。在校期间,他醉心笔墨,于线条勾勒中体悟笔力,在色彩调配中探寻神韵,于构图布局中营造意境,每一个绘画细节都反复琢磨、精益求精,为日后的艺术创作筑牢了根基。1993年,刚满二十周岁的陈文龙在仙游文化馆成功举办个人画展,这场展览既是他学生时代的成果小结,更是他正式叩响艺术之门的宣言。
毕业后,怀揣艺术理想的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方能让笔墨焕发生机。于是,一场跨越三十余年的“美丽中国”万里游学写生之旅就此开启。三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国内两千余座城市,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野,从巍峨山岳到浩渺江海。他深入市井村落,与百姓闲谈,体悟风土人情;驻足名山大川,观云卷云舒,捕捉自然灵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这段漫长的游学之旅,不仅让他积累了海量创作素材,更拓宽了艺术眼界与胸襟,让笔下山河有了更深厚的人文温度。
▲《九鲤湖》写生创作
为精进技艺,陈文龙还先后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深造,师从顾森、龙瑞、赵振川、孔维克等名家,在众多名师的点拨下,他深耕传统、探赜索隐,汲取前沿艺术理念,博采众长,对传统与现代绘画的融合有了相当深刻的体悟,逐渐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个人风格。
观陈文龙的作品,很难能不为所动,他笔下的黄山迎客松苍劲有姿、徽州老街古拙通幽、武夷山灵秀清雅,每件作品皆形神兼备,而作品全貌不仅有写实的真美,还有诗歌的意境美,观者仿若身临其境。对于绘画理解,陈文龙的追求也绝不仅限于此,以作品《三坊七巷》为例,画中线条粗细交错,色块明暗相生,巧妙地勾勒出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的同时,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更让作品散发着哲学的思考,于宁静悠远中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陈文龙艺术之路始终坚持创新,他师古不泥,深耕历代名家技法,尤擅焦墨。其笔下线条苍劲豪放,用墨浓而不滞、黑而透亮,于虚实浓淡间尽显雄浑古朴之美。身为木兰溪畔的游子,他以焦墨或焦墨淡彩技法创作《木兰溪百景图》百幅系列,既展现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的灵秀风貌,更是礼赞家乡木兰溪综合治理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生态工程成就,实现传统技法和新时代内涵的融合。2021年6月,《木兰溪百景图》百幅系列作品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在仙游文庙展出,既是他“艺术服务社会”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也是他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对党百年伟绩的赤心呈现。
▲《九鲤湖》写生创作
如今,陈文龙更将传承“仙游画派”薪火视为己任。他热心公益事业,2008年曾在家乡组织书画家义卖,73.5万元义卖款全部支援灾区,还时常到红十字会、福利院等捐赠书画作品。近年来,他深耕李耕艺术的传承教育与推广工作,组织近百场“艺术三进”讲座(进校园、进社区、进书店),让与齐白石齐名的李耕的国画艺术及其承载的闽人智慧和情怀深深地植根于新时代仙游的人文沃土。他悉心培育青年艺术人才,助力书画新秀成长,以实际行动为“国画之乡”的文脉延续与蓬勃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陆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