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喜报传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泉州获评“世界美食之都”。这座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大港以舌尖上的文明,再次向世界诉说着包容与传承的故事。这份荣耀里既有山海馈赠的底气,更有血脉相连的牵念,让每一缕食物的香气,都成为联结港澳台及海外同胞的文化纽带,滋养四海同胞。
泉州的美食,是山海相拥的天赋之作。戴云山脉的清泉滋养出软糯的糯米,晋江入海口的滩涂孕育出肥美的海蛎;山海交汇间,便有了肉粽里糯米与干贝的鲜香交融,面线糊中菌菇与海味的温润和谐。这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智慧,早已刻进泉州人的基因——土笋冻坚守着千年净煮作冻的古法,将滩涂馈赠化为晶莹美味;姜母鸭以砂钵慢炖,让山里老姜的辛香浸透沿海海鸭的鲜嫩,这是泉州地理最生动的味觉表达。
泉州的美食,更是海纳百川的文明印记。宋元年间,阿拉伯的胡椒、南洋的香料沿着海上丝路登陆刺桐港,与中原烹饪技艺碰撞交融,成就了“山海共馔、万国同席”的饮福宴盛景。这份包容基因,让泉州味道从未停下远行与回归的脚步。百年前“下南洋”的浪潮中,泉州人将肉骨茶、酿豆腐的手艺带往新加坡、马来西亚,让家乡味在异国落地生根;如今,南洋的椰浆为四果汤注入热带风情,印尼千层糕与本地发糕交融出新的侨乡风味,这种“出海—衍生—回流”的味觉循环,恰是海外游子与故土最深的羁绊。当澳大利亚的侨胞尝到融入低温慢煮技法的牛肉羹,当欧洲的华人吃到带着簪花雅韵的侨乡糕点,舌尖泛起的不仅是熟悉的味道,更是对根脉的眷恋,是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泉州美食就像一座无形的桥,让港澳台及海外同胞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循着味道找到回家的路。
这份“世界美食之都”的荣耀,是泉州人刻在骨子里的骄傲,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骄傲于街头巷尾的古早味,既能登上联合国总部的宴席,也能走进长者食堂温暖邻里;骄傲于老字号与新品牌共生,265个长者食堂、近百家爱心助残驿站,让美食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温暖事业。这份骄傲,更化作联结同胞的热忱,我们愿以美食为媒,邀请港澳台同胞共赴“刺桐宴”,共品闽南佳肴;我们愿让海外侨胞带着家乡味道闯世界,更盼着他们带回多元风味反哺故土。
泉州的味道,是山海的馈赠,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游子的牵念。如今,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古城,以美食为名片,向世界展示着“和而不同”的中国底色。当然要继续守护这份味道的传承,让每一口鲜香都成为凝聚同胞的力量,让“世界美食之都”的荣耀,照亮每一段回家的路,温暖每一颗游子的心。 (龚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