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flash更新

见到祖先牌位“我的心都沸腾起来”

发布时间:2022-05-20 09:33 信息来源:福建侨报 点击数: 字号:T | T

 

  2012年的大年初二,义务帮助华人华裔寻根的陈有理到“老师”何丙仲家里拜年,恰巧遇到他正在庭院中打扫卫生,两人在庭院中闲聊起来。陈有理提到曾帮助陈永华族亲的美籍后代到漳州寻根,当时还带回了一本陈氏族谱,何丙仲闻言连忙让陈有理把族谱拿来。

  何丙仲是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长期致力于研究陈永华的祖籍地,一直渴望有一本陈氏族谱。陈永华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卧龙先生”,被称为“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

  一

  十几年前,美籍华人傅忠贤从母亲陈春香手中接过一本纸张泛黄的陈氏族谱,竖排、繁体、线装,对历史颇感兴趣的傅忠贤爱不释手。看到族谱中“陈梦球”一列中写道“康熙甲戌科进士翰林院编修 钦点直隶山东山西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巡按江南学院湖广主考”,傅忠贤便开始在网上查询,了解族谱背后风云变幻的家族往事。

  17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初建,反清复明势力活跃,陈永华的父亲陈鼎便是其中一分子,他是明朝末年崇祯年间的举人,被授予同安教谕(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之职。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攻占同安,陈鼎舍身成仁。之后陈永华投奔了反清名将郑成功,20多岁的陈永华与郑成功谈论时事,平时“语讷讷如不能出”的陈永华,在谈论时事大局,却慷慨雄谈,切中要害,深得郑成功赏识,称道“今之卧龙也”,被委任为郑成功之子郑经的老师。

  1661年3月至1662年2月,近一年的时间,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侵占38年的台湾。陈永华辅佐郑家三代开发台湾。据《台湾通史》记载,陈永华建言在台湾实施屯田制度,鼓励垦荒,劝农桑,使军民衣食丰足;教匠人烧瓦、伐木,建造房屋,以安民居,改善了草棚茅舍的简陋住宿条件;筑围栅,建衙署,禁淫赌,实施家乡的保甲行政管理制度;教导民众种植甘蔗、制糖,贩卖到海外,每年可获数十万金;兴建台湾第一座孔庙,创办第一所学府,首次把大陆的科举制度推行到台湾,培养出许多有识之士。目前在台湾还有纪念陈永华的永华宫,以陈永华命名的永华路、永华里等。

  1680年,陈永华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3年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清兵收复台湾,其子陈梦球被编入汉军正白旗。1693年,陈梦球成为台湾的第一个进士,授为翰林院编修,官至七省巡按。

  二

  陈鼎、陈永华和陈梦球祖孙三代祖籍何处,历来史书记载不一,众说纷纭。

  《福建省志》《台湾通史》和乾隆版《泉州府志》等皆载“陈永华,福建同安人。”不仅史书中如此记载,陈永华的墓地也在同安,《台湾通史》中记载,清人得台后,陈永华和夫人归葬同安。上个世纪50年代,同安的一处墓葬遗址出土了3枚印章,其中两枚分别刻有“永华”和“复甫”,还有一枚,经何丙仲研究,印文为“憩园”,是陈永华在台湾的居家园邸,三枚印章说明此墓主是陈永华。而光绪版《漳州府志》记载“陈永华,龙溪(福建漳州古地名)人”。民国版《同安县志》载:“陈梦球,石尾(今石美村)人”。

  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荣休教授何池2009年在《台湾文化教育奠基人陈永华故里考》一文中讲到,何丙仲、何池等侨史专家深入陈永华的墓地、厦门同安实地考察后,排除祖籍厦门同安一说。但在漳州龙海市石美村北门厚山发现有一座陈氏宗祠“宝镜堂”,祖先神龛中有陈梦球的牌位,再与有关史书对照,认证陈永华的祖籍地在此地。

  厚山陈氏保存了宗祠,但欠缺一本体现陈永华族亲血脉传承的族谱。

  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籍华人傅忠贤,也十分爱惜手上的陈氏族谱,扫描成电子版,存放在电脑里,一则方便时时查阅,二则不损伤纸质族谱。

  2011年10月19日傍晚时分,在陈有理的引导下,傅忠贤带着电子版族谱和亲人一起坐车来到了母亲陈春香的祖籍地石美村寻根。

  “我们请教当地村民石美是否有陈姓的村子,遗憾所问的村民都不知道,失望中,突然司机遇见了他的朋友陈清泉正骑着摩托车从反方向迎面驶来。”陈有理对当时的寻根场景记忆犹新。恰巧陈清泉是石美村厚山陈氏子孙,他带领傅忠贤一行径直去了陈氏宗祠。

 

  缅怀先辈,傅忠贤一行在祖先牌位前留影。

 

  宗祠略显破旧,昏暗的光线下,看到屋内悬挂着硕大灯笼,上写着“七省巡按陳府”。“哇”,不知谁喊了一声,傅忠贤等人发现面前供奉的牌位中出现了他们熟悉的字眼“厚山”“陈梦球”。傅忠贤说:“族谱里的名字出现在牌位中,我的心都沸腾起来。而牌位中的陈永华没有出现在族谱里,因为陈永华是反清复明的名人,避免亲人受到牵连,当时就没写进族谱。”而据厚山陈氏宗祠理事讲述,陈永华的牌位也是后来补上的。

  “寻根者离开后,厚山陈氏便产生了修缮宗祠的想法,每家每户都出钱集资,于2014年修缮完工,再现当年祠堂气派。”陈清泉对此举颇为感动。

  厚山陈氏宗祠,修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历经百余年,多次修缮,得以传承。

  三

  “这本陈氏族谱是我的外祖父陈秉怡的天祖陈煜生,18世纪中叶去印尼三宝垄谋生时随身带走的。陈煜生就是陈鼎的哥哥陈大寿第5代子孙,1736年在厚山出生。”傅忠贤说。

  陈煜生到三宝垄后,从底层做起,一路摸爬滚打,据印尼土生华人、著名记者林天佑所著《三宝垄历史》一书记载,约1784年,荷兰殖民者推选陈煜生为甲必丹(荷兰人设置的华人官职制度),陈煜生是第7任华人甲必丹,他大号“景隆”(King Liong),也称他为陈甲煜。

  陈煜生担任甲必丹时,将三宝垄洛吉的无主华人坟墓搬到了别处,按照中国的送葬仪式统一安葬,并立下一块墓碑“同归所”。“这座墓还在,在居民区里,我去三宝垄时有看到。”傅忠贤说。1800年,陈煜生逝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轰动全体居民。”《三宝垄历史》一书如此记载。

  陈煜生逝世后,荷兰殖民政府选定陈煜生的儿子陈长康担任甲必丹,当陈长康就任华人甲必丹时,庆祝会开了半个月之久。陈长康之后,陈家还有后代继续担任甲必丹。“后来陈家慢慢衰落,到我的外祖父陈秉怡出生时,他的父亲工作于一家英国在印尼开办的老公司,收入尚可,所以我的外祖父受到了良好教育。陈煜生带到印尼的族谱一代代传到了我的外祖父这里。”傅忠贤说。

  陈秉怡约在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去了荷兰读大学,1921年在阿姆斯特丹拿到了医学博士。傅忠贤说:“母亲告诉我,外祖父于1926年到厦门大学,待了一年左右,等待筹建公医院,最后没能建成,又回到了南洋,但拍下了许多当时厦门大学的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秉怡和很多印尼华侨华人捐款支持中国抗日,也在当地救治受伤的华人,被日本人关进了“集中营”。战争结束后,陈秉怡在万隆开创了中华医院,救死扶伤,至此陈家在三宝垄有了2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氏后代移民美洲、欧洲等地,傅忠贤家人现居住在美国,他们等人是陈氏后代子孙第一次回到厚山寻根,他们带来的族谱也在厚山陈氏宗祠留了一份,由此出发由此归。

  在陈有理的带领下,傅忠贤等人还去了父亲傅德喜的祖籍地乌石傅村寻根,他们顺着小道爬到了村后的山上,望见九龙江在不远处盘旋,傅忠贤感叹,“遥想当年祖辈由此顺流而下,漂向大海,开枝散叶到天涯各地,恋祖爱乡的传统随着一代代血脉传承,延续到我们及后代,这也是我们寻根的动力。”

 

 

  往事如烟,消失在历史的风云中,这些遗存下来的族谱、宗祠或还保存着他们存在过的痕迹。

  (李敏/文 陈有理 傅忠贤/图)

  特别鸣谢陈有理、傅忠贤、何丙仲、厚山陈氏宗祠理事们、陈清泉、陈忠杰、何池、郑来发等提供重要资料和史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