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学村历史

发布时间:2014-11-04 08:39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 字号:T | T

  概述

  在长达100年的岁月里,集美学校走过了不平凡的办学历程。有过辉煌,也历经沧桑。在前80年当中,集美学校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

  艰难缔造(1913年至1921年)

  在这九年间,陈嘉庚先生怀着兴学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开拓者的远大目光,先后创办了两等小学(1913)、女子小学(1917)、师范部(1918)、中学部(1918)、幼稚园(1919)、水产科(1920)、商科(1920)、女子师范部(1921),设立了同安教育补助处(1920),以及各校公用的医院(1920)、图书馆(1920)、银行(1921),并制订和颁布了集美学校共同的校训、校歌(1918),兴建了统一的钟楼(1921),确定了“福建私立集美学校”的总校名(1921),亲自选定、聘请了主持集美学校工作长达14年之久的叶渊校长(1920.5),结束了师范、中学开办之初两年三易校长的不稳定局面。至1921年末,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师(师范)中(中学)实(实业科)小(小学)共提倡”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集美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轮廓初露端倪。在这个时期中,陈嘉庚先生的胞弟陈敬贤先生,不仅全力协助其兄经商,还亲自返乡主持校舍督建工作,为集美学校的创建以及早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稳定发展(1922年至1936年)

  1921年后,集美学校逐渐转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1923年10月, 由孙中山先生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学校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 并电令闽粤省长及统兵长官“特别保护”。“集美学村”才因此得名[4]。这个时期先后设立了科学馆(1922),将水产科改为水产部(1924)、高级水产航海部(1925),将商科改为商业部(1924),将同安教育补助处发展为教育推广部(1924),在师范部开办高级师范选科(1925),并增办了农林部(1925)、国学专门部(1926)、幼稚师范学校(1927)和接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32),增设了美术馆(1931)。至1926年,在校生达2426人,比1920年增加了一倍。1923—1926年,陈嘉庚的企业获利大增,“为一生登峰造极,得利最多和资产最巨之时”。陈嘉庚及时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会,函促学校加速校舍建设和增添设备,扩大招生规模。在初创的基础上,一鼓作气,接连修建了数十幢校舍,形成了校舍建筑的黄金时期。随着学校的发展,1927年,全校变更组织,所有各部均易其名,改部为校。其时学村计有11所学校:集美国学专门学校、集美师范学校、集美中学、集美水产航海学校、集美商业学校、集美农林学校、集美女子初级中学、集美幼稚师范学校、集美小学、集美女子小学和集美幼稚园。规模之大,门类之全,影响之巨,无与伦比。1929年至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逐渐走下坡,维持厦大、集美两校的经费开始日见困难,但陈嘉庚先生办学的信心却更显坚定。直到1933年企业收盘,依然多方筹措经费来维持集美学校。因而,危机发生的几年中,集美学校不仅没有停止办学或缩小规模,反而在1931年达到学生数2723人,成为解放前36年中,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这个时期的集美学校,不但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校内名师云集,师生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浓厚,课外活动多姿多彩,体育运动成绩彰显,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当时的《社会与教育》杂志上曾有作者撰文评价说,集美学校是“世界上最优良、最富活力的学校”。

  

  勉力维持(1937年至1949年)

  1937年七七事变后,金门失陷,厦集成为最前线,集美学校面临重大转折。师范、中学、商业、农林、水产航海各校,不久即被迫相继迁往安溪办学,小学则移至同安农村。之后,各中等学校有的改校为科,有的几度分合,有的辗转安溪、大田及南安等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陆续迁回集美,结束了这段校史上最为艰难困苦的播迁时期。而师范学校因被福建省教育厅以“私立学校一律不许开办师范教育”为由停止招生,则在1940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被迫停办。八年中,各校原有的校舍,多数毁于日军炮火,数十座屋宇无一完好。在陈嘉庚和广大集美校友的努力下,后来虽然陆续修葺,但到1949年底,又遭国民党军队飞机狂轰滥炸,再度留下满目疮痍。在抗战初年和国民党发动三年内战期间,集美学校的办学规模都曾一度大幅缩减,各校基本处于“维持”时期。至1948年秋,学村仅剩6所学校,即: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集美高级中学、集美初级中学、集美小学和集美幼稚园。

  恢复发展(1950年至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应邀回国参政,并从此定居集美。在他的亲自主持、监督下,集美学校积极修复被战火毁坏的校舍,同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1951年至1954年四年间,校舍建筑面积就相当于1913年至1949年36年的总和。短短几年中学校迅速得以恢复并有很大发展,新办了水产商船专科学校、航海专科学校和华侨学生补习学校。1955年秋,集美各校学生总数达到5217人,为解放前学生数最多的1931年的两倍。1956年后,集美学校由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各校的办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至1960年达11,638人。其中尤以侨生增多最为快速,从建校至1966年的12年中,共接待1.8万名归国侨生入学,成为名符其实的“侨生摇篮”。1961年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央和各级政府更加关怀集美学校,各校规模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动乱复办

  (1966年至1978年)“文革”中,集美幼儿园、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侨校、集美航海学校、集美水产学校、集美水产专科学校、福建财经学校等学村八所学校,除中小学外,均于1969年底后陆续停办或解散。集美校委会(1956年由原校董会改组而成)基本瘫痪,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福南大礼堂、医院、印刷厂等,先后被划归外单位使用。中小学也处于一派混乱局面中。“文革”中、后期,上海水产学院迁至集美,改称“厦门水产学院”(后分为上海、厦门两院);航海、财经、轻工、水产等校陆续复办,并新办了体育学校。“四人帮”垮台后,全国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工作。1978年,侨校复办,航海学校改办为航海专科学校,体育学校改办为体育学院。这时的学村各校虽已基本恢复正常,但十年浩劫对集美学校造成的严重破坏,却是无可挽回的。

  改革振兴(1979年至1993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美学校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校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教学科研,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稳步提高,至1993年,学村各校的面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厦门水产学院被首批列为有权授予优秀毕业生学士学位的单位,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以农科专业为主,工科和管理学科兼容,多层次办学的部属水产高等院校。福建体育学院在复办后的十余年中,立足本省,为发展福建体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于1989年进一步升格为航海学院,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成倍增长,学校改革和各项管理成绩显著。集美师专复办后艰苦创业,不断改进办学条件,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集美财经学校从全国重点中专升格为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后,继续发挥原有办学优势,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各中等学校和小学、幼儿园也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努力实现教育振兴,开拓了新的局面。集美学村在这个时期,还增设了中国语言文化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陈嘉庚先生高瞻远瞩,为发展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集美学村已有了很大的发展。1993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教育更是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随之,集美学校进入了一个更快发展的历史时期。

  1993年10月21日,由福建省、厦门市联合举办的“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80周年”活动在集美学村隆重举行。中央和省、市领导,陈嘉庚先生亲属代表,海内外嘉宾及集美学村师生代表共2000多人参加纪念大会。会上宣布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筹建集美大学的决定》。国务院总理李鹏还专门从北京寄来了“弘扬嘉庚精神,办好集美大学”的题词。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的积极筹备,1994年10月20日,在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由集美学村原有的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和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所院校合并组建的集美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集美大学”题写了校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为集美大学校牌揭幕。陈嘉庚先生的夙愿最终得以实现。

  集美大学

  十几年来,学村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集美大学如今已由原来的五个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发展成为包括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水产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体育学院、财经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文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6000多人。集美侨校和集美水产学校分别升格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和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集美轻工业学校继续保持着全国重点中专的特色和优势,2003年招生辟有五大类30个专业以及3个专业的大专班。集美中学相继于1996年和2001年通过省二级、省一级学校达标验收,如今正朝着全国示范性高中的目标迈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美学村的新成员——锦霞幼儿园和集美第二小学也先后诞生。如今,集美学村已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海外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集美各校总占地面积与陈嘉庚先生逝世时的1961年相比,扩大了四倍多,在校生达4万余人,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厦门市集美学村。校园占地六万多平方米,依山傍海,风光旖旎,交通便利。20幢具有“嘉庚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低到高、整齐雅致地排列于校园内,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建筑景观。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宗旨,弘扬陈嘉庚先生严谨治校的办学精神,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学院已经形成了以华文教育为主要方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2万多名毕业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海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2004年3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侨界座谈会上关于华文教育的重要讲话,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侨务工作,特别是华文教育工作的最全面、最完整、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讲话。讲话将使侨务工作和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院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对华文教育和华侨教育的认识,并从学校的战略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高度贯彻“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努力开创“十一五”期间华文教育大发展的新局面

  集美中学

  厦门集美中学系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10月18日创办的,历史悠久,业绩辉煌,学子遍五洲,声名播四海,被誉为“中国名校”。系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省一级达标学校、省文明单位、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德育基地、省校园安全先进校。

  二十世纪初叶,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针对中国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状况,立下兴学报国之志。他在海外艰苦创业,倾尽毕生资财和心血,创办了厦门大学,创办了以集美中学为主的闻名中外的集美学校,并立下“诚毅”校训。建校以来集美中学培养和造就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人才,如两院院士伍献文、蔡启瑞、张乾二、邓从豪、李幼平,著名作家白刃,著名电影导演黄健中,著名作曲家李海晖,著名书画家梁披云,黄永玉,著名实业家李尚大、李陆大等等。学校被称为“革命摇篮”,有着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校友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学校被称为“侨生摇篮”,培养的5万多名校友,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海外,成名成家成才,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郭沫若先生有联赞曰:“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集美中学与集美旅游区融为一体,景色秀丽,四季如春,校舍南薰楼诸楼为典型的陈嘉庚建筑,地标性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先生赞曰:“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参观后曾感叹: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还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学校。新浪网友评之为世界上最漂亮的中学。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