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果苗技术员到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领军者,曹德旺不仅改写了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更以自主创新持续领先,为中国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提供了鲜活范本。
他的故事,既是企业家“爱拼会赢”的传奇,也是中国制造业从“跟随”到“引领”的缩影。
“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
在回忆早年经历时,曹德旺曾经提起他的母亲常说的几句话:“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14岁因顽皮辍学后,他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在工地修过自行车,甚至在大洋农场做过果苗技术员。
从农村闯出去,走上工业化的舞台,是他商业道路的第一个转折点。
1975年,在农场和朋友交流过程中,他萌生了在家乡高山镇办一个玻璃厂的想法,主要生产水表玻璃。1976年,高山异型玻璃厂成功办了起来。在往后6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当着临时的采购员,一边大量阅读书籍,同时还自学了会计。
最初,这家乡镇小厂成品率一直非常低,生产不出合格的玻璃,但曹德旺没有放弃,反复思考,最终决定到上海请专家帮忙,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玻璃。同时,在曹德旺的努力下,高山玻璃厂生产的玻璃不用开盖抽检,玻璃厂的销量从此飙升。敢于挑战权威、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在高山玻璃厂时期的曹德旺身上,这些日后突破技术壁垒所必需的精神特质已经渐渐显现。
“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
1984年,一次偶然事件彻底改变了曹德旺的事业轨迹。在武夷山旅游时,他拄着拐杖上车,被司机提醒“别碰坏几千块的汽车玻璃”。这一细节触动了他:为何一块玻璃需要天价?调研后他发现,中国汽车玻璃100%依赖进口,日本企业垄断市场,马自达汽车的前挡玻璃可以卖到6000元乃至8000元。愤怒与不甘中,他立下誓言:“我要为中国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
此时,曹德旺已通过承包高山玻璃厂实现扭亏为盈,年利润超20万元。但他毅然放弃成熟的水表玻璃业务,将全部资源投入汽车玻璃研发。1985年,他引进上海耀华玻璃厂的旧设备图纸,组建技术团队攻关。
为了突破日本的技术封锁,那时的曹德旺可谓“勒紧裤腰带”,从芬兰引进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从全国各地搜罗了技术人才,在实验室里打磨着属于中国人的第一块汽车玻璃。为了请一位资深的玻璃专家出山,他曾多次上门拜访,在专家门口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对方。
无数个日夜,一次次钻研,1986年,福耀首块汽车玻璃问世,成本仅200元,售价2000元,仍比进口产品低70%。
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也正是这一年,福耀在福清宏路的过街天桥上打出“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的横幅,在当时,许多人认为福耀在“说漂亮话”“打广告”。曹德旺却用行动有力地回应:福耀玻璃迅速替代进口产品,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市场上的日本玻璃已销声匿迹,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历史彻底终结。
通过自主创新,曹德旺带领福耀实现了从边缘到核心的跨越,生动展现了爱拼会赢和专注实业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相比一些实体企业成功后纷纷走向多元化,“只会埋头做玻璃的我,显得格外另类,但我坚定信念不赚‘快钱’。”在回顾往昔创业经历时,曹德旺这样阐述自己的执着:“我认为我们好不容易能建立一个国际知名品牌,不能扔了去捡别的。福耀需要变革,也需要坚守。”
如今,福耀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和汽车饰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得到宾利、奔驰、宝马、奥迪、通用、丰田、大众、福特、克莱斯勒等全球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及主要汽车厂商的认证和选用。全球每卖出10辆新车,其中就有4辆用福耀玻璃;在中国市场,这一比例高达70%。
将一片汽车玻璃锻造成撬动全球产业链的支点,曹德旺的创业史表明,中国民营企业从“制造”迈向“创造”,需要技术攻坚,更需要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与“爱拼会赢”的闯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