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闽韵传情

陈建阳:瓷心向党 匠铸春秋

日期:2025-07-04 17:09 来源:《福建侨报》

| | | |
 

 
   陈建阳,出生于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全国陶瓷技术能手,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2024年11月,作品《拈花微笑》在第十二届“大地杯”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运筹帷幄》《汉武大帝》《清水芙蓉》《达摩》《荷塘月色》等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各类大展中获奖。2024年9月,作品《水月观音》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另有多件作品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福建省美术馆、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东方微笑佛》

    
▲《泉州南音》

   
 ▲《边疆人民心向党》

    
                                                                                           ▲《信仰》

  在瓷都德化,这座享有“世界陶瓷之都”美誉的城市,千年窑火从未熄灭,烧制出闻名遐迩的德化白瓷。在这里,诞生了无数杰出的陶瓷艺术家,陈建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凭借精湛技艺,将德化白瓷与红色主题巧妙融合,为古老瓷艺注入全新生命力。
  自幼,陈建阳便深受陶瓷艺术氛围的熏陶。德化白瓷那温润如玉的质感、精美绝伦的工艺,悄然在他心底种下艺术的种子。1995年,怀揣着对瓷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陈建阳拜入德化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门下。在长达14年的学艺生涯里,他从最基础的注浆、打模、倒坯等工序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打磨自己的技艺。在苏献忠的悉心指导下,陈建阳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瓷雕造型技巧与工艺技法,更深刻领悟到艺术创作中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寒来暑往,他在工作室里潜心钻研,精心雕琢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神态,为日后的艺术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成师门学业后,陈建阳并未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他进入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艺术设计专业深造,系统学习雕塑艺术设计知识。在这里,他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艺术理念与表现手法,传统与现代在他的创作思维中不断碰撞、融合,为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多年来,陈建阳在陶瓷艺术领域辛勤耕耘,收获了诸多荣誉,作品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屡获佳绩,如作品《运筹帷幄》在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海丝杯”美术陶瓷精品大赛中荣获金奖、《汉武大帝》在2012年福建省首届“闽艺杯”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银奖、《清水芙蓉》在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银奖、作品《道法自然》2019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作品《拈花微笑》2024年荣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十二届“大地奖”金奖… …
  在众多作品中,红色主题瓷雕《信仰》格外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以德化白瓷为载体,将自然奇观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陈建阳以东山苏峰山的三角形构图作为基座,通过釉色渲染,展现出海湾与浪涛拍岸的逼真肌理,二者相映成趣。风动石斜倚磐石,他运用薄胎技法,生动呈现出“摇摇欲坠却岿然不动”的视觉张力,既精准还原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又深刻隐喻着东山人民与风沙顽强抗争的不屈意志。“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的意象在瓷面上具象化为针尖般的树叶与绞泥工艺塑造的树干,每一道釉色纹路都仿佛在诉说着谷文昌带领群众治沙造林的艰辛岁月。作品中央的谷文昌雕像,更是以发丝级的细腻笔触雕琢而成,眉峰凝聚着开山劈海的坚毅,目光中流转的釉色光影恰似信仰的光芒,嘴角微扬的神态定格了“历经苦难仍心怀希望”的共产党人光辉形象。
  为了创作《信仰》,陈建阳赴东山岛采风。他深入当地了解谷文昌生平事迹,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与真实感。在创作过程中,他创新运用“分层施釉法”,成功呈现出中山装的立体褶皱,让德化白瓷“白如雪、润如玉”的特质与红色主题深度融合,相得益彰。这件作品不仅是对谷文昌精神的生动艺术诠释,更开创了“中国白瓷叙事”的全新范式。如今,《信仰》已被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收藏,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让千年瓷韵在信仰的淬炼中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除了《信仰》,陈建阳还创作了《永远跟党走》等红色主题作品。在《边疆人民心向党》中,他通过瓷塑生动展现边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作品中的民族服饰纹路运用“绞泥”工艺精心呈现,每一道肌理都承载着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动人故事,传递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而《乡愁》则以独特视角,运用薄胎技法塑造出灵动的海浪,仿佛海浪在瓷面上奔腾涌动。这件作品将个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升华为民族情感,在联合国大厦巡展时,吸引了众多目光,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深沉的乡愁意蕴,成为“中国白”讲述中国故事的又一典范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陈建阳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
  作为德化白瓷烧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陈建阳深知传承与发扬这一古老技艺的重要性。他积极投身于陶瓷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工作,担任福建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期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技艺传授给学生。他精心构建“七十二道工序”教学体系,带领学生亲身参与拉坯、修坯、施釉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土与火”的神奇魅力,领悟德化瓷烧制技艺的深刻内涵。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众多学生在陶瓷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其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为德化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陈建阳的作品同样大放异彩。2024年,《东方微笑佛》亮相中国美术馆,德化白瓷的温润质感与佛像慈悲祥和的神态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2025年,《泉州南音》在闽台缘博物馆与台湾艺术家联展,作品中薄胎瓷箫的镂空工艺精美绝伦,令观众惊叹不已,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南音从琵琶弹奏中流淌而出。他的作品成为了传播“海丝文化”的使者,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风采,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陶瓷艺术的漫长征程中,陈建阳始终保有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与创新热情。他以手中的刻刀和瓷土为媒介,深情诉说着德化瓷的前世今生。他将千年德化瓷艺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让古老的德化瓷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陈建阳将继续秉持初心,在陶瓷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德化陶瓷艺术的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曾锦毅)
 
 
 
 
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