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闽韵传情

吴福寿:笔墨承古意 山水赋新声

日期:2025-10-17 11:25 来源:《福建侨报》

| | | |
 
    吴福寿,福建上杭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直机关文联美协会员、福建省人大书画院画师、福州市人大书画院画师、南平市政协书画院画师、陕西省书画篆刻学会理事,现为福建博物院书画艺术部(积翠园艺术馆)副主任。2014年,《云起冠豸间》入围全国中国画大赛;2018年,《云壑清音图》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人文集美”展并被收藏;2019年,《秋云无声》获“礼赞新中国”书画展二等奖。

   
                                                                                         《 蛟洋文昌阁》
  我的家乡是福建上杭。这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了众多艺术新芽,也悄然播下我绘画的初心。上杭是书画之乡,华嵒、宋赉臣、丘沺、罗晓帆、宋省予等名家的故事萦绕耳畔,笔墨丹青中流动的线条与晕染的色彩总让我心生无限向往。
  为追寻这份热爱,我以勤勉为舟、坚持为桨。高中三年就读美术班,系统学习素描、色彩、速写等,2009年如愿考入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陈国勇山水画工作室,正式踏上专业绘画之路。大学四年,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终日沉浸于笔墨世界,从《芥子园画谱》到历代名家墨迹,一笔一划地临摹领悟,其间亦参与现场写生与创作。 2013年,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方向研究生,师从赵晓荣老师,得以系统探究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了更深层的体悟。

                                                                                            《有福之州春来早》

    学艺途中,我渐悟绘画并非技法堆砌,而是性情与学养的自然流露。我广泛涉猎艺史、艺论,在范宽的雄峻、倪瓒的简逸中触摸古人心境,在当代名家的探索中汲取创新养分,更常走出画室感受自然生机。技法是骨、审美是韵、理论是脉、思想是魂,四者兼具,作品方能有血肉、有精神。这份认知,让我毕业后进入福建博物院从事书画研究时,能更快地从馆藏瑰宝中汲取灵感。我的创作以山水为主,追求线条精准、意趣交融、用笔厚重、章法严谨,既想留存古朴气韵,又想透出时代气息,更期待以笔墨内韵打动观者,让他们在山水意境中感受生命张力,产生心灵共鸣。

    
                                                                                          《 古田树槐堂》

  从艺路上,诸多经历如墨色般晕染,层层沉淀为艺术生命里的深刻印记。2012年,西安美术学院“扇面绘制大赛”的一等奖,是我艺术成长过程中收到的早期肯定。那方小小的扇面,让我领悟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妙。次年,作品入选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师生作品展,本科毕业作品《春雨润无声》再获学院二等奖,这些认可坚定了我深耕传统山水的决心。参与陕西省委会议厅巨幅国画创作的日子,成为我艺术认知的重要转折点。连续数月埋首构思,让我体会到:宏大叙事的根基在于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念至今影响着我。2014年,《云起冠豸间》入围全国中国画大赛,这份肯定如星火照亮前路,让我确信传统山水在当代仍有蓬勃生机。此后数年,艺术步履愈发沉稳。2015年,作品入选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十周年展,2016年作品亮相“自主空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写生展。在交流中我跳出技法的桎梏,思考作品的精神内核。2018年,《云壑清音图》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人文集美”展并被收藏,这幅融合闽地灵秀与北方厚重的作品,让我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滋养。2019年,《秋云无声》获“礼赞新中国”书画展二等奖;2022年,红色题材四幅屏入选福建省文旅厅“韵彩山河”画展,这些创作让我明白:国画应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2024年为献礼建党104周年,我耗时一月创作《红色印记》(《辛耕别墅》《古田树槐堂》《临江楼》《蛟洋文昌阁》)系列作品,以闽西红色沃土为源,用写意笔触勾勒峥嵘岁月,作品发表于《党的生活》“七一”主题杂志封底,获多家媒体报道,让我懂得艺术应与时代同频。2024年12月,我响应号召,任永定区培丰镇东中村驻村第一书记,投身乡村振兴。在田间地头与土楼屋檐下,我愈发明白:艺术的根始终扎在大地。未来,我将在实践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挖红色与土楼文化,让笔墨延续传统、饱含温度,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创作者与观者的精神纽带。
  艺术之路虽有技法瓶颈的焦灼、创作迷茫的困顿,但每一次突破后的喜悦都让我愈发坚定:国画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认知天道、观照自我的修行。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初心,以严苛标准打磨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中持续探索,让笔下山水既有古韵、更有新声。
 
 
 
 
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