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文教育

侨聚福建 华文墨香

日期:2025-05-06 11:38 来源:福建侨报

| | | |

徜徉山海 倾听岁月的回响  

  从未想到,我与福建的缘分竟是如此绵长。犹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美东学府做访学研究时为写书而绞尽脑汁,当不断有闽籍血缘的佼佼者走入我的视线谈及历史脉络,终于引起了我对福建的好奇和探究。

  据载,福州很早就以贸易的方式向海外开放,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福州已经成为东方著名的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以福建泉州为起点,而福州成为出海的重要门户。到了十四世纪,郑和的七次下西洋都是由福州马尾、长乐出航,福州的航运随之兴旺。福州人对大海的彼岸充满了向往,不断向海外寻求发展的空间,后代的福州人,血液当中遗传了祖辈们的乐于冒险、大度包容、亲善合群和重情感恩的品性,也注定很多人的生活和命运都与异乡交织相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尽管我以充沛向往之情来概括福建多元、包容而开放的人文特质,但其实那时并没有机会去亲身感受和深入了解。

  直到2005年初冬,应中国世界华文学会邀请在暨南大学讲学,并参加文学高峰论坛,与福建社科院刘登翰教授等诸多专家学者相遇,获益匪浅。接着又被邀请前往华侨大学开会,顺路探访八闽,徜徉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集美、鼓浪屿、泉州还有平潭、莆田、宁德、福州等地,人文景观全然刷新了脑海的印记。

  每次采风,都是一次记忆的刷新、印象的丰富和情感的洗礼。白天或夜晚行走,体验迥然。被誉为活化石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涵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在坊巷中穿梭,在古厝中徜徉,仿如穿行于时光隧道。

  有人问,何为闽都?有福之州是什么样的?是一片海、是一群人?是舒婷笔下的诗,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显赫业绩,还是才女林徽因或冰心的旷世传奇?静谧的坊巷和古老的建筑,世世代代向人们讲述其背后沧桑的故事。

  而对于我来说,近二十载春秋,闽南闽西,多次流连,有时是在这个城市,有时候是在那个城市,或厦门,或泉州,或是福州,或因缘际会马不停蹄好几个地方都走遍。这福缘,甚至在不经意间就结下。

  鼓浪屿,在我心目中最初是那首歌,美妙无比脍炙人口。后来才知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名为“五龙屿”,自明朝至今名为“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有“海上花园”之称。还记得第一次游岛,从文友口中闻知诗人舒婷就住这儿,心想,噢,诗写得那么美,也是有原因的啊!

  2023年11月乘着文学采风,再抵厦门逐波鼓浪屿。树影摇曳,红白建筑,错落有致,阳光是灿烂的,海风是温柔的,空气里飘荡着琴声袅袅……当散发着古典韵味的名琴一一赫然出现在眼前,顿时心头激起荧光涟漪。作家诗人们在博物馆流连忘返,随着钢琴师演奏的《鼓浪屿之波》而轻轻和唱,拍摄录影皆留下珍贵瞬间;遥望着夕阳下粼粼波光,琴声随风荡漾。聆听岁月之回响,鼓浪屿的浪花亦长留我心。

                                                                                    参谒弘一法师 重温骊歌 

  几乎每次到福建,必来泉州探幽寻秘。宋元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了经济繁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宗教、建筑与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和多元共存,至今仍可感受当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空前繁荣的盛景。开元寺作为名胜古迹之一,值得慢慢品味。

  抬眼望见古色古香的廊柱上有一对联:名山妙相开慧眼,紫云双塔入诗怀。

  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宋元时期奠定格局、历经修复,至今保存有大型佛寺在主佛殿前另建东西塔院的典型布局。

  恰如寺庙、造像、窑址、古塔……甚至一砖一瓦,一宗祠,一家谱,维系血脉。泉州留下了最自然、古朴、鲜活、明亮的历史碎片,文化古迹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滋养着人们的灵魂。

  双塔周围游人如织。不远处,一寺院清幽。门上有块匾:弘一法师纪念馆。

  弘一大师(公元1880年-1942年),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一代高僧。大师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画、金石、戏剧、音乐无不精妙,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话剧、绘画、音乐、版画的先驱者,被称为二十世纪的一位全能艺术大师。

  弘一法师晚年在闽南弘法达十四年之久,最后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泉州开元寺珍藏着大师在泉州生活的遗物、史料、照片、著作等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太虚大师曾为赠偶“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参谒弘一法师纪念馆,品味弘一法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长久伫立在雕像前沉思。耳边萦绕着骊歌,那首韵味隽永的《送别》;早年看电影《城南旧事》已被这首歌深深打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词曲如清茶,纯净而醇厚。饱含深情的大诗写人间离别之情,抒人生美好之缘,涵盖亲情、友情与爱情,终留传世佳作。

                                                                                      岁月流转 探寻山峦幽谷  

  仿佛,与三明泰宁这片灵秀之地有个约定,在岁月流转之后,必然要来赴约。

  带着温馨美好,漂流到了幽静的山谷。上清溪的原始美是淳朴的。仿佛从前来过似的,和眼前的山水重逢了——千万年来沉默的山岩有着无法言喻的经典与神秘之美,就像走进了唐诗宋词。一拨接一拨来自五洲四海的旅人,仿佛被这神奇的景致迷住了,悠然穿行在梦幻的天然画廊,发思古之幽情。

  山道旁,那一泓清溪也令人流连,掬一捧溪流,让阳光穿透,水底游弋的小鱼,鹅卵石玲珑剔透……恍惚想起青涩年华读过的文字,是谁写的,又是写哪片山水?似已模糊淡忘,那描述山溪的清冽与清澈水底的灵动,却时常萦绕于梦。

  我知道这个地方是再也不会忘记了!没有太多的拥挤与喧哗,山幽水静,风景独秀。乘竹筏漂流上清溪,沿岸一扇扇如诗如画的风景,奇峰突起的丹岩,鬼斧神工岩穴……

  循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拨去枝丫爬藤,拾级而上,抬头猛见削直耸峙的山壁,岩穴赫然中是谁独辟蹊径,万仞绝崖上一柱擎一座悬空古刹甘露寺,巧夺天工。据悉这精巧古雅的建筑群全部为木质,没用一根铁钉,堪称独一无二。巨大的岩穴,扛下一根横梁,擎撑着数间厢房,柱与房皆为古雅的绛红色的木头。

  于是我便在流连中寻寻觅觅,这座建于南宋年间的古刹甘露寺,究竟有怎样的故事与传奇?与宫廷连续剧之历史关联或文学杜撰?那些素颜女子,何以会把身心安置在如此高的岩穴中造屋栖居,结庐读书,筑庙修行,开山攀岩,曲径通幽,形成奇异的生命图景。岩壁上的树,因为没有泥土,总也长不大,可是它们裸露的根,四处蔓延伸展,拼命地寻找着养分,显出令人震撼的倔强和坚忍……这岩壁上的生命,还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呢?

  面对这些760万年前就开始发育的奇异景观,恍然顿悟,人类的文明史是如此的短暂。岩石经历了地壳的抬升、流水的巨涌、风化之手的剥蚀、淘蚀,经历了洪荒大戏演绎的灿烂辉煌……而此时的石头,却在上清溪畔哗的水流声中沉默着,归于平静、怡然。

  沿岸随处可见岩石上的花草树木,荟萃出五颜六色;叠错的山崖,弯曲的溪道,让前后的竹筏不能相顾。漂流到窄处时,伸手可触及两岸的崖壁;宽处,丹崖距我们也咫尺。流水在脚底,山石树木在身旁,竹筏从容自如地漂流着,上清溪交叠着,交叠出了绮丽,交叠出了最美的时光。

  筏工小伙子那一支接一支的船歌,激情洋溢,粗犷,质朴而感人。歌者一边唱,听众默默地记在心底,那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天籁之音,回荡在水面,在山谷,声声唱出山里人那无尽的爱。竹筏漂流仿佛在画中行山,起伏凹凸,蜿蜒怪奇。有人说闽西北的上清溪恰是中国山水的代表。那些抽象画般的古藤,像灵动的线条,时而舞出悠然,时而舞出慷慨,在这忘却人事纷扰及功名利禄的地方,红尘中人不知不觉开始“超凡脱俗”了。

  倾尽所有的思念,赴人生最美的约,就让芳华留在那一刻。回望多年前南国海边踏浪,加州西部沙漠城赏月,那些瞬间恍如白驹过隙,更如惊鸿一瞥;此回,探幽寻秘到闽,真是“探幽寻胜到灵岩,路入层霄已隔凡”啊!

  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漂流或行走。海外作家无论身在何方,所思所感仍是:语言寻根,文化铸魂。

  (吕红)

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