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夜晚,在厦门高崎机场的落地窗外,一架从北京转机抵达的航班正缓缓滑向停机坪,机舱内的加拿大华裔艾琳(Irene)却毫无困意。十多年来,她始终在寻找一张褪色老照片里的古屋,那是她父亲生前常常讲起的地方。此刻,她即将踏上这片土地。
一张照片:牵起未知的乡愁
2011年,艾琳在印尼整理父亲遗物时,一张老照片从相册滑落,略有褪色。照片里,一座古屋的燕尾脊高高翘起,这是父亲在2006年最后一次回到故乡时拍摄的照片,也是艾琳此后十几年未解的谜团——这座古屋究竟在哪里?
她遍访父亲生前的亲友,却始终无法拼凑出古屋的坐标——只依稀记得父亲提及过“永春”这个地名。
直到2024年9月,艾琳的女婿朱志亮的一句话让事情出现了转机,“或许可以把照片发给陈有理试试。”当时,厦门寻根志愿者陈有理已帮助朱志亮的妻子施美玲找到了祖母的祖籍地漳州石美北门社,并带领朱志亮夫妻和四个子女到北门社寻根。
陈有理收到照片后发到了福建祖地寻根群,群里的寻根志愿者陈甲斌和陈旭军在三个小时内就确定了古屋的位置——永春岵山镇和林村,紧接着陈甲斌和陈旭军就组建加拿大华侨永春岵山和林村寻根微信群,陈旭军还骑摩托车去现场拍了照片,实地调查古厝现状。
陈有理通过邮件把现场照片发给艾琳,艾琳马上用印尼语和英文混杂着回 复:“Saya sampai menangis.Ican't express my feelings at themoment.”(我哭了出来。此刻的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陈有理说:“印尼华人后裔的混合语言,正是他们漂泊岁月的印记。”
一场重逢:感知古井的温度
4月6日上午,阳光洒在闽南的山峦间,艾琳和家人以及陈有理乘坐陈甲斌驾驶的私家车,沿着蜿蜒山路前行。突然,远处的房屋与照片上的古屋在艾琳眼中重合,房屋前还站着两位远房堂婶。其中一位头发已经花白,有87岁高龄,虽走路困难,仍坚持出门迎接。车子还没停稳,艾琳快步下车,与两位远方堂婶握手、拥抱,阳光洒在她们满是笑容的脸上,那么温暖。
古屋保存完好,被列为永春县历史建筑。艾琳兴奋地询问堂婶,古屋有多少间房,婶婶说:“有36间,我们还住在这里。”艾琳说,回去后要向在印尼的家族成员讲述这次回古屋的历程,也许还会有家族成员回来。陈有理说:“或许可以在古屋开展家族聚会活动。”亲人们当场表示热烈欢迎。
看到亲戚从古井中打水,艾琳轻轻掬起一捧井水,水温清凉,仿佛能触及父亲记忆的温度。她一边用井水洗脸,一边讲述着父亲两次回乡期间在屋前徘徊、在井畔流连的过往。
这里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父亲曾告诉艾琳,家乡的交通不便,需徒步穿过田野。而如今,平坦的道路早已取代了泥泞的小径。
一本族谱:揭开家族的秘密
“岳母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茫然,想听,听不懂,想看,也看不懂,她挤到我身边,催促着我赶紧帮她翻译。”朱志亮回忆起岳母与远房堂亲比对族谱时的场景,语气中满是感慨。
经陈甲斌查阅族谱和相关资料得知,艾琳的曾曾祖父陈仕昢是她父亲和古屋居住者陈文煎和陈文庆共同的曾祖父。陈仕昢是家族第一个去印尼的人,此后他的儿孙们往返于中国与印尼之间,从事贸易。
“艾琳一直以为自己是第3代华裔,其实是第5代华裔。艾琳是在1989年从印尼移民至加拿大,她只知道父亲在印尼出生,对家族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如她丈夫一样,对家族史一点也不了解。”陈有理说。
艾琳坐在返程的车上,不停地说,开心,开心。在此次的行程中,陈有理还带着艾琳一家人去了艾琳婆婆的祖籍地漳州石美北门社,并参观了华侨博物院。
在华侨博物院,艾琳看到一个孩童盼望到东南亚谋生的父母回来的场景,深受触动,她说她的祖辈下南洋时,家里的亲人应该也是这样期盼着归来。
离开福建时,艾琳给陈有理写去了感谢信:感谢你的帮助,这趟寻根之旅像梦一场……
远方那座古朴的老屋、那口深邃的古井,以及几位在门前翘首等候的亲人,也成为艾琳日后常常向子孙讲述的画面。她知道,无论走得多远,血脉的记忆始终在心中流淌。
(李敏/文 陈有理 陈甲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