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与侨史馆
发布时间:2022-09-30 15:05 信息来源:福建侨报 点击数: 字号:T | T
灵源山位于泉州晋江的西南部,海拔305米,山不算高,却是钟灵毓秀,人文蔚起。作为晋江的第二高山,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不仅塑造了它丰富的自然景观,也留下了历代文人骚客的游览题咏,其中又以《题临安邸》的宋代诗人林外和千年古寺灵源寺最为出名。
悠悠灵山,缓缓秀水。灵水,因山而名,因侨闻名。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社区,是灵源街道最大的社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4)御史吴中复与兄弟吴中纯隐居于灵源山修道,山上溪涧之水绕村而流,村庄因此得名。如今在这片面积5.61平方公里的社区里,居住着95%以上的吴姓居民,他们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并不断外迁,使得世界各地遍布灵水之足迹,也在家乡留下了200多栋既有闽南风格亦有南洋风貌的古厝、番仔楼,散布在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中,记录着流逝光阴里的村落故事。
2016年12月,随着灵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赓续华侨文化,留住乡村记忆,灵水社区把党群活动中心四楼空置的房屋,加以整合利用和空间重构,向居民广泛征集村史资料和老物件,建设“乡村记忆”展示馆。历经一年半的筹备建设,乡村记忆馆于2021年2月完工,展馆总投入30多万元,包括村情、特产、建筑等多个板块,其中侨史馆板块为主要部分,约占50%。
灵水社区是著名侨乡,也是台湾汉族同胞著名的祖籍地之一。社区现有人口近7000人,约1800户,其中侨属占60%以上。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据近年侨情普查华侨人口总计5360人,分别分布于印尼、菲律宾、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灵水侨史,始于明代,历经400多年风雨。历史上广大乡亲背井离乡远渡东南亚国家谋生,目的地以印度尼西亚为数最多,据1840年统计,灵水旅居东南亚各地华侨已有200多户,人数达数百人。1956年,灵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著名侨乡”称号。
漫步侨史馆中,一幕幕旅外乡贤心系桑梓、热心教育事业的画面令人动容。有爱国爱乡的印尼侨领吴我炎,曾担任泗水泉属商会主事、泗水灵水同乡公所主席等职,先后发起支援祖国抗美援朝活动、捐资参与建设安海侨联、晋江侨联、泉州侨联大厦;抗日义士吴我练,加入菲律宾“华支”,投身抗日战争队伍;有修建灵水街的吴良师、捐资灵水电厂的吴泮水、倡建灵水医院的吴杏元。还有由印尼华侨集资捐建的灵水中心小学(灵水中学前身),以及之后捐建“吴我炎教学楼”的许璇治、吴文化、吴长胜母子,捐建“科发教学楼”的吴文彬、吴清焕,捐建“吴修潭科学楼”的吴锡琛等乡贤。2018年,香港晋江灵源同乡会和澳门灵源同乡会相继成立,让旅居港澳的灵水乡贤有了共同的“家”,也更进一步凝聚合力,为灵水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侨史馆中还展示了华侨下南洋时携带的旅行箱、早期生活用具等实物,以及结集成册的灵水番仔楼、老街资料,将灵水的华侨建筑一一尽收眼底。古大厝、番仔楼、石构民居……漫步在灵水古村落里,你可感受生活的恬静与悠然,也可一睹建筑的营造技艺之美,这些古民居不仅是沧桑的见证,更寄托着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为更好地保护灵水古村落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晋江专门成立灵水古村落项目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灵水古村落项目的规划、保护、筹资、招商、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不仅出版系列书籍、建设展馆,还极力讲好华侨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铭记他们。
(肖小俊 王建新)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