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集美先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清代及民国时期人数尤众,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他们长期与居住国人民和睦相处,凭着刻苦耐劳的精神,前赴后继的勇气,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涌现出陈嘉庚、陈敬贤、陈文确、陈六使、陈永和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他们有的成为工商业巨子,有的成为科技精英,有的成为当地政界要人,为当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同时,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他们身居异乡,情系桑梓,创业有成后,纷纷回乡捐资兴学,兴办公益事业,支持故乡建设。陈嘉庚是海外华侨中的杰出代表,被毛泽东赞之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陈嘉庚
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集美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为颍川陈氏一世祖陈之后裔,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遇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年逾古稀,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
陈文确
陈文确,集美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1966年1月14日,享年81岁。
文确出生于渔家,兄弟七人,排行第三,父母早逝,家境贫困。少时就读私塾,光绪三十年南渡新加坡谋生,初做船夫,后入陈嘉庚谦益公司务工。民国7年(1918年)被派往柔佛州管理橡胶园。此时,除仲兄留守家业外,四个弟弟相携来投。陈嘉庚安排其六弟六使帮助管理胶园,七弟文章年幼在烟花部打杂,四弟科斗、五弟文知在胶园做工。
民国13年,文确以历年积蓄助七弟文章创办联和橡胶公司,翌年又与六弟六使再办益和橡胶公司。兄弟协力经营,三年间益和已发展成种植、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橡胶企业。民国27年,益和注册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叻元。设分厂于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等地,并在纽约、伦敦开设代理处,经营橡胶出口业务。两年后,注册资本增至叻币200万元。1950年7月,橡胶厂因故被焚毁,损失千余万元。陈氏兄弟不屈不挠,清理残基,重建厂房,终于渡过难关,东山再起,成为新马地区最大的橡胶企业之一。
与此同时,兄弟俩向金融、保险业发展。民国24年,与闽籍华侨合资,创办新加坡大华银行,文确任董事;民国28年,与李亮琪等创办亚洲水火保险有限公司,成为公司股东;民国31年,出资190万元,参与创办集友银行;民国36年,又投资288万元,参与创办香港集友银行,支持六使出任首任董事长;民国37年,加入亚洲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任董事会主席;又参与发起创办新加坡华联银行,由其胞侄永裕担任董事。
文确热爱桑梓,热心公益事业。新加坡同安会馆民国20年成立后,文确历任职员、会计、常委,连任7—14届会馆主席。厦门沦陷期间,集美屡遭日军轰炸,村民四处逃难,文确先后汇款76750元(国币),救济难民。日本投降后,又汇国币1000万元,交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成立集美学村建设委员会,帮助村民恢复生活和生产。其中赈济108户21.6万元,粜米200万元,贷款161户804.5万元,用于整顿环境卫生重建家园31万元。民国35年,同安县鼠疫、天花、霍乱、疟疾流行,民众缺医少药。当时文确甫任会馆主席,接受陈嘉庚建议,成立筹建家乡医院委员会,集中邑侨力量,于翌年创办同安县同民医院。并购买奎宁丸、阿的平等药品65万粒,免费发给全县民众。同年8月,新加坡华侨商办同(安)(集)美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改组,文确被选为董事长,筹款修复抗战期间损坏的同美公路,收回路权,恢复运输业务。1949年11月,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集美,村民罹难21人,民宅被毁近半。文确委派胞侄永鸿携币1500美元自香港返里,购大米2.5万余斤,赈济村民122户302人;购建筑材料370美元,帮助村民重建家园。
文确关心家乡和侨居地的教育事业,先后出任集美学校校董、新加坡中正中学董事长、中华女子中学董事长,自始至终支持六使创办新加坡南洋大学。1930年代初,陈嘉庚企业不景气,集美学校经费发生困难。文确慷慨资助,自民国22年起,每月捐助该校国币500元。其所办的益和公司承租陈嘉庚麻坡橡胶厂,扣除利息后,盈利全数充作集美学校经费。民国28年,又购上海华侨银行公债100万元,以年息6万元捐作集美学校基金。民国31年,支持陈嘉庚移资回国的号召,由六使两次汇款700万元,支持集美学校在永安创办集友银行和集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又以190万元增资香港集友银行,以盈利提成充作集美学校经费。
陈六使
陈六使,集美人,文确六弟。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八日(1897年6月7日),卒于1972年9月11日,享年76岁。
六使5岁时父母双亡,赖兄长捕鱼为生,并入读集美小学。民国5年(1916年),仰兄长资助南渡新加坡。先在陈嘉庚谦益树胶厂做搬运工,继做领班。其勤劳刻苦,聪明好学,工余潜心钻研橡胶种植和经营之法,稍有积蓄后,与三兄文确、四兄科斗、七弟文章合资创立联和树胶公司,由文章管理。新厂甫创,经营不得法,生意亏蚀。六使遂辞去谦益厂工作,专心料理联和业务,很快扭亏为盈,业务兴盛。民国14年(1925年),陈氏兄弟复建益和树胶公司,购置橡胶园,新建树胶厂,六使任总经理,经营十载,发展成种植、加工和经营出口的橡胶企业。民国27年,益和注册为有限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先后在马来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香港设立分公司,在伦敦和纽约设代理商,成为新加坡橡胶界的佼佼者,六使也被同行视作树胶界之翘楚。民国31年,日军侵占新加坡,益和被迫停产。民国34年,新加坡光复,益和恢复生产。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橡胶价格陡涨。六使把握时机,增加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业务蒸蒸日上,益和公司很快成为与李光前的南益橡胶公司并执新马胶业牛耳的最大橡胶企业。在此期间,六使创办或合资经营的企业尚有协和橡胶有限公司、亚洲联合企业公司、亚洲保险有限公司、亚洲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大石水泥有限公司、马来亚纸制品厂、合众纸厂、南洋商报、陈永义私人有限公司等,出任上述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同时涉足金融业,历任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主席等,成为东南亚著名华人企业家。
六使幼时家贫,读书甚少,南渡创业中深感文化底薄,故十分重视教育,兴办教育不遗余力。1930年代初,陈嘉庚企业遭受挫折,向友好劝募集美学校经费。当时,益和橡胶公司才初有发展,即慨捐每月500元。民国25年,嘉庚计划集资16万元,购买橡胶园400亩,以其收益充作厦门大学基金,六使捐助5万元。民国28年,嘉庚为遭日军飞机轰炸的集美学校募捐,六使认购上海华侨银行公债券100万元,以年息6万元作为集美学校基金。民国31年1月,日军侵略东南亚在即,陈嘉庚建议华人将经营所得汇存国内,一避风险,二作战后兴办实业。六使两次汇款共计700万元,嘱“集美学校如需用可以支取”。同年,集美学校以六使及李光前、陈济民、陈厥祥之汇款创办集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集友银行。公司和银行均以每年盈利的20%补助集美学校。后六使增资香港集友银行,并出任董事长。香港集友银行至今仍源源不断地资助集美和厦门的教育事业。陈嘉庚曾多次表达对六使“铭感无任”之心声。1950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换届,六使由副会长接任会长,首倡赞助马来亚大学30万元,带动会员踊跃捐献。同年,六使出任福建会馆主席,极力筹募教育基金,扩充所属道南、爱同、崇福三校,新建光华学校和南洋女子中学。
1953年1月,六使主持福建会馆执监委会议,倡议创办南洋华文大学,并认捐500万元。其在会上慷慨陈词:“全南洋群岛一千六百余万华人,为保障并发展母语教育,为维护伟大的中华文化,不可无南洋大学;为传播中华文化,以贡献于世界和平事业,也不可无南洋大学!”表示愿竭尽全力,即使破产也在所不惜。会后,297个华人社团组成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推举六使为主席。华人社会掀起义卖、义捐、义赛、义演高潮,连巴士、的士、三轮车工友也开展义驶、义踏活动,总共募得叻币1045.68万元。福建会馆献出云南园450英亩土地作校址,并捐款60万元建设学校大礼堂。1954年,林语堂应聘出任南大校长,主持办学事宜,表示要将南大办成海外反共堡垒。六使自掏腰包30万元作遣散费,将林氏一干人众辞退。1956年 3月15日,南洋大学正式开学,六使任学校执行委员会主席,为南大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1964年因年迈而退休。1974年,南大理事会在校园内为之树立铜像。1980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25年间,为当地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赠六使“乐育英才”荣誉牌匾,以纪念其为教育事业所立下的功绩。
六使急公好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民国26年,六使接任新加坡树胶公会主席,发动会员为抗日救国募捐,为南洋筹赈会募得捐款129万元。民国28年,中华总商会筹建中华大会堂及图书馆,所需资金20余万元,六使认捐四分之一。1950年,六使出任福建会馆主席和中华总商会会长。是年,马来亚大学成立,其捐叻币30万元作该校基金。1951年,动员福建会馆董事捐款20.6万元,资助新加坡防痨协会建设防痨医院。1955年,以中华总商会会长身份,发动600多个华侨团体和8500多家商号参加签名活动,要求新加坡议会废除只用英语的规定,终于1959年迫使新成立的新加坡自治邦立法议会将华语作为会议发言语言之一。1957年5月,率新马胶商五人小组赴伦敦参加英马胶商会议,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协议,改变了长期以来新加坡胶市完全听命于伦敦树胶西商公会,华商经营十分艰难的局面,为华商争得平等权利。1957年,到泰国曼谷视察公司业务,捐泰币50万铢作为当地福建会馆侨校基金。1965年被聘为同安会馆名誉主席,翌年首捐为倡,认捐会馆大厦建筑基金的十分之一。此外,还曾担任怡和轩俱乐部董事会主席、《南洋商报》董事长,为华人公益事业贡献良多。
陈敬贤
陈敬贤,嘉庚胞弟。生于清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889年1月13日),卒于民国25年(1936年)2月20日,终年48岁。
敬贤7岁就学南轩家塾。8岁,母亲病逝,哀痛不已,伴棺逾半载。13岁南渡新加坡,随父兄生活。其间,嘉庚管教甚严,举动稍越常轨,即遭痛斥,自是立志读书,学业大进。光绪三十年,父亲经营顺安米业失败,即随胞兄习商,管理谦益米店和新利丰菠萝罐头厂业务,两年后出任谦益米店经理。光绪三十四年回乡省亲,宣统元年(1909年)娶妻王碧莲。是年冬,携眷返新,翌年剪去发辫,与嘉庚一起加入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助力胞兄领导的福建保安捐募捐运动,募款20余万叻元,汇交福建都督孙道仁,用于接济军饷和维持地方治安。民国元年,嘉庚回乡筹办集美小学,敬贤受托总理新加坡商务,为时一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氏兄弟开办橡胶厂,设分栈于麻坡和马六甲,垦殖橡胶园千亩,另航运、黄梨加工亦获发展,获利450万元叻币。兄弟相议,救国之计,端赖教育,决意以所获利润兴办家乡教育。民国5年10月,敬贤受兄派遣返回故里,筹建集美师范和中学。亲赴直、鲁、鄂、皖、苏、浙、赣考察教育,聘定昆山王绩(丕嘉)为师范、中学校长。民国7年元月,居仁楼、尚勇楼落成。3月10日,集美师范、中学正式开学,敬贤亲致开学词,并与胞兄共定“诚毅”校训,颁布校歌和教职员服务简章等。同年年底,立功楼、大礼堂、操场、电灯厂、自来水塔等教学和生活设施竣工。三年间,集美师范、集美中学、集美女子小学、集美幼稚园相继开办,集美学村雏形初现。
民国8年,嘉庚欲返里扩建集美学校和创建厦门大学,电召敬贤返星主持全盘商务。其间,敬贤遵兄函嘱改土桥头树胶厂为树胶熟品制造厂,购置厂旁空地2万平方米。此后树胶制品厂由生产橡胶鞋底发展到车轮、手车踏垫、盆塞、风管、包线管等多种产品,生产业务不断扩大,共获利280余万元。
敬贤在总理商务期间,操劳过度,患上肺、胃二病,不胜重任,于民国10年11月返里调养。翌年5月东渡日本,习练调和静坐法。民国12年2月返回集美,主持校务,兼理嘉庚公司国内各分行业务。创办集美农林学校,亲赴天马山踏勘校址,规划校舍建设。其时,烟赌盛行,敬贤携夫人会见族众,重申赌禁,组建集美学村委员会,设戒烟所,改造习染恶嗜者;开办夜校,教育失学青年;着手公共卫生建设,倡建公厕,修理道路,深得乡人支持与拥护,被师生尊称为“二校主”。又于校内组织调和会,提倡调和静坐法,以益师生身心健康,并译藤田氏《调和法前传》一书行世。
民国14年10月,敬贤因病二渡日本,专心修炼他力治疗法。翌年初,自日本回国,寄居上海,4月徙居杭州,秋间返回厦门,寓居厦门大学宿舍和南普陀寺。民国19年移居厦门禾山茂林社,集资创办禾山济兴农林公司,购园地700余亩,种植果蔬、豆稻等。此后,遍游名山古刹,孑然一身,不带仆从,布衣粗饭,舟车跋涉,不以为苦。所做诗文,超尘脱俗。民国21年,再赴杭州,住弥陀寺,虔诵经文,专心研究禅理。后因旧病复发,兼患唇疔,医治无效,逝于杭州弥陀寺寓所。
敬贤逝世后,集美乡民、集美学校师生、厦门市各界先后为之举行追悼会,于右任、孙科、何应钦、陈果夫、邵力子等各界友人送挽幛600余件。集美学校将其生前督建的大礼堂命名为“敬贤堂”,立碑纪念;厦门大学将教工宿舍楼命名为“敬贤楼”,纪念其对创建厦门大学的贡献。2002年,占地4.74万平方米的敬贤公园落成,内建敬贤塔,安放敬贤遗骸。
陈永和 陈永进
陈永和,集美人,生于民国3年(1914年)5月,卒于2000年,享年87岁;陈永进,永和胞弟,生于民国5年,卒于2001年,享年86岁。兄弟俩年幼丧父,赖三叔文确接济就读集美中学。初中毕业后,先后南渡新加坡谋生。
民国19年,永和随返里省亲的四叔文斗赴新加坡,在七叔文章的联和公司做搬运工。因勤奋苦干,深得叔辈器重。民国23年转入三叔文确、六叔六使共同创办的益和公司橡胶厂任职。民国26年,被派往马来亚、泰国等地创设分行。翌年,只身赴印度尼西亚巨港开设橡胶厂。时过五年,资金由3万盾增至500万盾。民国30年,日军占领印度尼西亚,橡胶厂被毁,举家避难汝赖。日本投降后,返回巨港重振旧业,另向殖民当局购新式橡胶厂一座,生产胶片,经营范围扩至椰城、占碑、楠榜、马辰等地。三年间,资本累至数千万盾。1966年,创立陈永和控股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因经营有方,资本不断增值,至其逝世时已超出原值数十倍,成为当地有名的华侨实业家。
永进到新加坡后,先后担任新加坡福建会馆建设科主任、执委,新加坡同安会馆执委、监委、名誉主席,新加坡集美校友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1957年,成立陈永进控股公司、投资挂牌公司、亚洲保险有限公司、亚洲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并出任上述诸公司董事或董事主席。
陈氏兄弟身居异乡,心系乡国。1956年,永和以新马工商贸易考察团副团长身份率团回国考察,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82年,委派宗侄携资100余万元到厦门、天津投资办厂。1979年,捐资40万港币为倡,募集50万元,增资香港集友银行,作为集美学校教育基金。1993年,捐赠港币142万元,重建集美礼拜堂;捐资60万元,成立集美李厚(母名)公益基金会和集美社陈氏共创基金会,受聘担任永远名誉会长,支援家乡兴办公益事业。2000年,其子嘉谋携港币100万元,增资共创基金会,并改名“陈永和基金”。其生前应聘担任集美区侨联第四届委员会名誉主席。永进1979年支持胞兄倡议,参与增资香港集友银行;2005年3月,其子女嘉禾、家粦秉其遗愿,捐资200万元,支持集美二小新建“永进楼”;2007年,陈嘉粦捐资100万元在集美二小设立素香奖教奖学基金。
陈村牧
陈村牧,字子欣,金门后浦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卒于1996年8月29日,享年90岁。
民国14年(1925年),村牧毕业于集美中学,以优异成绩获学校“成美储金”补助,保送厦门大学深造。民国20年厦大毕业后回集美任教,民国23年春受聘任集美中学校长。次年年底,因人事关系辞职,被聘为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校长。赴任途中,在新加坡为陈嘉庚劝留,应聘出任集美学校校董会董事长。
七七事变不久,金门沦陷,厦门常遭日军飞机轰炸。集美中学与师范、商业、农林、水产航海各校内迁安溪,成立联合中学,村牧兼任校长。翌年,高中部迁南安诗山,商校、农校和航校迁大田,成立集美职业学校。其商借校舍,选聘教师,筹措经费和粮食,奔波于各校之间,备尝艰辛。民国30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星马,侨汇被截于国民政府财政部。其奔走各地,请求政府拨款,呼吁各界支持,以解决办学经费。同时带头减薪,与全校师生开源节流,同舟共济,苦心孤脂,坚持数年,直至日本国宣布投降。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集美。此时之集美校舍,经日军破坏,已是残垣断壁。村牧遵照陈嘉庚的意旨,制定《集美学校复员计划》,分别轻重缓急,主持校舍修葺和重建工作,保证学校如期复课。
解放战争期间,村牧不计安危,多次拒绝国民党当局来校搜捕,一批革命师生幸免蒙难。民国38年秋,厦门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诸多社会名流被挟持去台湾。陈厥祥电邀其赴港以避,村牧婉言以谢,组建集美学村自卫队,制止多起国民党散兵游勇盗窃财物、侮辱妇女事件。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11月11日,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出动飞机轰炸集美,29人罹难,校舍被毁,学校被迫再次搬迁。清理和修葺被炸校舍,处理罹难师生善后,选择临时校舍,安排设备搬运,诸多繁杂事务,村牧无不躬亲督阵。1930—1940年代,村牧尚被新加坡侨商李光前和槟城侨商刘玉水聘为董事长,筹建并主持南安国光小学、中学和惠安荷山中学。其百折不饶的办学精神,深得全校师生爱戴,陈嘉庚赞其:“先生名誉著满闽南,立志以教育为后生造福。”
村牧在一心办学的同时,十分关注学校驻地民生。民国27年5月,集美遭日军炮击,村民四处逃难。其召集集美族长、保长会议,商讨难民生产自救事宜,呈请同安县难民救济分会拨款救济集美孤贫鳏寡,划定西井、东边、湖里一带为难民救济所,收容难民1000余人。翌年5月,呈请省救济委员会获准,改同安县华祥农场为难民垦殖场,组织难民49户200余人进场垦殖土地2000余亩。又提供农林学校农场做集美村民垦殖场,安置村民16户领耕,并商请陈文确同意,以其在校存款发放半年生活费用,为之解决种子、耕牛、农具之需。垦民收获后,与学校对半分成,租税由学校缴纳,直至抗战结束,农校回迁。民国35年,侨商陈文确、陈六使兄弟汇回国币1000余万元,委托村牧用于救济贫苦、扶助生产和学村建设。村牧召集集美各角和学校代表会议,成立集美学村建设委员会。经调查摸底,发放贷款和赈济161户804万元,采购粮食用于平粜200万元,其余用于村落和道路整修、卫生防疫等。“双十一事件”后,陈文确再次拨出1500美元,交村牧用于灾民救济。村牧如法实施,井井有条。
集美解放后,村牧继续主持校务。1956年1月,集美学校校董会撤销,改设集美学校委员会,村牧被聘为校委会委员兼集美侨校副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村牧被安排到集美中学图书馆管理书库。“文革”结束后,先后担任省政协4—7届常委、市农工民主党名誉主任委员、福建省与厦门市金门同胞联合会名誉会长,集美校友总会、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集美学校委员会顾问等职。耄耋之年,仍积极参与陈嘉庚思想的研究、事迹整理与宣传工作。发起成立集美陈嘉庚研究会,创办《陈嘉庚研究》会刊,筹建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和陈敬贤资料陈列室,指导鳌园、归来堂、陈嘉庚故居等文物古迹的修复,先后发表《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兴学育才,老而弥坚——陈嘉庚战后办学指示》、《学习陈嘉庚先生的伟大精神》、《新加坡访问记》等文章,不愧为陈嘉庚精神不遗余力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福建省南安人,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原名李玉昆。李光前热心社会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对新马地区和故国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光前先是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如今,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战时,李光前已经是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
二战结束后,李光前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日本铁蹄下的新加坡几乎是一片废墟,尤其华侨的事业更是损失严重,从美国回来的李光前看到这一切,十分痛心,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做出了贡献。
战后的市场,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补。李光前不断地挖掘潜在的市场,兼并、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胶园总面积已达1.85万亩,南益橡胶有限公司附属机构多达35家。除橡胶企业外,他还先后经营了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具厂、木材厂、南益饼干厂、南益种植、南益联合橡胶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华侨银行与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可以说是声名遐迩的大富豪了。
1934年,他接任南洋中学的董事长,负责学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新建国专图书馆。同时,他还兼任着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只要能够帮忙教育,他从来在所不辞。
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故乡南安梅山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齐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国专中学和国专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已成为福建晋江地区著名的肿瘤医院。
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 事业。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
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只要有关华人的事,有关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尽全力,散尽钱财。他对教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博得海内外一致高度称赞。1957年,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授予他“拿督”荣衔。次年,马来西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宪报>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就职典礼上,他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南侨中学李光前纪念亭中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以纪念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也会见到李光前先生的铜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创业精神依然还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长、发芽,并发扬光大。
李尚大
李尚大,著名印尼闽籍企业家、侨领。曾任厦门大学及泉州华侨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集美大学校董会副主席、世界安溪联谊大会董事长、泉州黎明大学校董会董事长等职务。2004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曾授予李尚大先生"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
李尚大帮助集美中学筹资建设综合楼,支持、推动厦门大学创办医学院。他致信有关领导建议将集美原有5所高校合并,创办集美大学,被推任集美大学校董事会第一、二届副主席。他还在印尼西加里曼丹首府坤甸捐资创办西加里曼丹大学。2004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为倾资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李尚大立碑。4月,省人民政府又授予李尚大“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