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端午龙舟赛
(省级)
自古以来,每逢端午期间,集美本地渔民都会在海上举行划舟比赛的传统习俗。据清道光《厦门志》有载:“龙舟竞渡于海滨,舟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即古锦标意。事竟,各渡头敛钱渲戏,仔船为主,或十余日乃止。”可见当时海上赛龙舟的盛况。
上世纪50年代初,在陈嘉庚先生的积极组织和强力推动下,集美端午龙舟赛得到巨大发展。1953年,陈嘉庚先生把集美海上龙舟赛引入龙舟池举行,他生前先后举办了11次。1987年,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 2008年,集美端午龙舟赛升格为国家级体育赛事,成为中国龙舟协会唯一体现两岸特色的龙舟比赛。
集美端午龙舟赛从民间自发组织,发展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群众积极参与,以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为目标,在海内外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每年“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的连续举办,对保护中华端午传统民俗、对增进两岸乃至世界的龙舟文化交流,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嘉庚瓦制作工艺
(市级)
被誉为“嘉庚风格”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建筑群早已被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而嘉庚建筑群中的嘉庚瓦便嘉庚建筑群中的一大特色元素。橙色的嘉庚瓦在蓝天、白云、碧海、绿树的映衬下,使整个嘉庚建筑更显出众秀美。
橙色的嘉庚瓦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初的嘉庚建筑群中,它是嘉庚先生根据中国传统的仰合平板瓦的特点结合当时西方的水泥改良瓦的技术而诞生的。嘉庚瓦是用铜制模具和机械压模机及手工操作制造,是经过原料加工、压印瓦坯、自然风干、修边入窖、煅烧等工艺流程制造而成的,它以美观、坚固、耐用,耐晒和能抗强台风等特性而著称,是嘉庚建筑风格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也是中、西建筑史上的一大文化隗宝。
集美社元宵祭祖信俗
(区级)
集美社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乡,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学村和侨乡。每年正月十五,集美社陈氏都传承着这么一个传统的信俗:远在海内外的华人华侨相继回乡祭祖,家家户户合家团聚、燃灯放焰、喜猜灯谜、人们载歌载舞共度元宵。
元宵当天,当地陈氏宗亲和来自新加及台、港、澳的陈氏族亲及华人华侨都汇聚到陈氏宗祠前,人们在祭祖的同时,都会举行舞龙、舞狮、南音、歌仔戏、木偶戏、攻炮城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活动;人们抬着王审知和陈文瑞祖先的神像,在集美学村全境内巡境,整个集美学村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通过这种“刈香”巡游,一则答谢圣贤和祖上之恩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则,鼓励陈氏子弟以圣贤、先祖为榜样,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如今,集美社元宵祭祖信俗及其影响早已远播海内外,它是连接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增进华人华侨同为炎黄子孙、同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是承载历史,启迪未来,继承和发扬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民族情怀与精神。
集美南音
(区级)
南音---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自古以来,集美隶属泉州府同安县,故南音早已存在。有关集美南音的记载,是从集美陈氏族谱得来的。1913年,泉州籍造船师傅陈火炭等,长期在集美海边造船,空余时间便在集美渡头角的榕树下自弹自唱,后有何明辉、陈智等人先后拜他为师。在陈火炭的带动下,参与的人多了,他们便把南音移至集美渡头祖厝,设立了集美南音堂。从此,南音在大社便发展起来,陈嘉庚先生儿童时就一直很喜欢南音。 1953年,在陈嘉庚先生的倡导下,由集美学校委员会拨出专款并亲自创办了集美南乐社。后来,集美社南音被推广到灌口三社、后溪城内、岛内的殿前、嘉禾等地。再后来,陈嘉庚先生还把集美南音带到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
2014年,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建设,集美区加大了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迎来美好的明天。
(以上文字由集美区文化馆高爱民编辑)